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。
不知群儿愚,那用故谤伤。
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。

——《调张籍》 韩愈

李杜毫无疑问是中国诗词上的第一和第二号人物了,韩愈在千年之前就预见到了这一点。

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未休。
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

——《戏为六绝句·其二》

杜甫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预言家,即使事到如今情况也没有什么变化,开创者总是被人讥笑。杜甫的回应也相当霸气,是的,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
安得广厦千万间
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 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
——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
我之前一直不理解杜甫为什么被称为“诗圣”,他何以成为圣人?若仅仅是忧国忧民,类似的诗人数不胜数,而为何独是他?看了这首诗,我只能感叹:圣人就是杜甫的样子。当他的房屋被风吹跑,自己无助地看着群童抢走自己的东西,又屋漏偏逢连夜雨,自己的孩子不让人省心,又经过天下大乱,任谁都会抒发两句自己内心的愁苦。可是杜甫想的是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甚至还更进一步期望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”。在现在“广厦一千万一间”的呐喊声中,更加让人心生敬意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——《春望》

这首诗在国内外算是杜甫最有名的诗了,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句诗了,如何将国与家自然地联系到一起,不是靠喊口号,也不需要对苦难大加渲染,只是这几个字就有千斤之重。多个月的战争并不算长,但这时代的一例尘埃落在一个个家庭上就有千斤重,这是我最喜欢杜甫的地方: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最多也就带着同情的眼光去看待百姓,但是杜甫却更深入一步,他仿佛就是百姓中的一员。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——《登高》

不愧是“古今七律第一”,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在这首诗中体现地淋漓尽致。开阔而萧瑟的环境与其伤病的身体和经历的一切就这样缠绕在一起,随着秋天的萧索重新回到我们的眼前。

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
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。

——《江南逢李龟年》

说实话,在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,因为不了解这首诗的背景,我只读到了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和普普通通的寒暄。后来知道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,才从诗中看出了时代的动荡和作者的无奈。根本没有提到任何时代的关键词,只是几个地名与几处修饰词,却能从中看出时代的变迁。没有任何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,但作者回想起这些年来经历的辛酸心情传达给了我们每一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