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
杨慎

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
是非成败转头空。
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

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
一壶浊酒喜相逢。
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
天下英雄谁敌手?

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三个主公中,我最喜欢的人一直在变化。

以前最喜欢的是孙权。佩服他“年少万兜鍪,坐断东南战未休”,勇敢地御北敌、联西蜀,在长江上鏖战;羡慕他射箭技艺高超、英勇无畏,“亲射虎,看孙郎”。我怀疑“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”,作者对蜀汉集团的过度褒扬造成了我的逆反心理。而恐惧于曹操的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的残忍,和他一边写“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”又一边下令屠城的虚伪。

后来最喜欢的是曹操。我赞美他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意志,钦佩他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,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的抱负。他平定了北方,提前结束了终年的军阀混战,又兴修水利、鼓励耕种,为百姓生活的恢复作出了重大贡献。而笑那孙权向来善纵横,晚年却深陷“二宫之争”;笑他在逍遥津十万人被八百人打得大败。至于刘备,更是笑其逃跑时多次抛妻弃子,“有高祖之风”;到处给收留他的人添麻烦,甚至坑了刘璋一把。

再往后我最喜欢的是刘备。我为蜀汉君臣间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真挚情感而感动,为他“三顾茅庐”礼贤下士的风范而致敬,为他“携民渡江”的举动而动容。悲痛曹操做事不择手段,终是难成霸业。叹息孙权自称“大魏吴王”而最终只满足于偏安一隅。

老不看三国

如此看来,这三者都算是“枭雄”,而最终却没有人实现了统一,三国尽归司马氏。我看到很多人对“老不看三国,少不看水浒,男不看西游,女不看红楼”中“老不看三国”的解释是三国中有太多的阴谋诡计、权力斗争,年纪大了就对这些东西厌倦了。我觉得更多的原因是三国中实在有太多的无奈了,在迟暮之年的人愈加感到悲伤。

当看到曹操写下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时燃起的斗争,都随着赤壁的一败,统一大业成了一场空,而后只能黯然退场。

当看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,被他们的兄弟情谊打动时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而不顾一切,最后也失去了所有。

当看到孙仲谋打败不可一世的曹操而点燃希望时,却只能为其多次作出的错误决策而惋惜,直至吴蜀两国都失去统一天下的可能性。

他们都是英雄,三个人在中国历代帝王的排名都能够在上等。而结局却是司马家族的小人篡权,并最终引发了中华民族史上最大的灾难。个人的力量在历史大势面前太过渺小了,即使是英雄豪杰也不例外。

出师一表真名世

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
——《蜀相》杜甫

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!

——《书愤五首·其一》陆游

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
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。

——《八阵图》杜甫

以前天真地相信阴谋论,认为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的“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”是后人伪造的,实在是辜负了一片君臣之心。
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

——《出师表》诸葛亮

当初学《出师表》时,只是记着诸葛亮对刘禅的谆谆教导,要他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,并没有多么关注这段话。陆游说的“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”,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选取《出师表》来赞美诸葛亮,若是夸其智谋,《隆中对》更现其能;若是表其忠心,“星陨五丈原”才是更佳的事迹。或许他羡慕的正是这层君臣如父子的情感,感慨的正是诸葛亮的一生奔波,感动的也正是诸葛亮的一片赤诚之心。